如何评价人类学家项飙关于「内卷背后,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的观点?
我始终认为人类学可以提供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最好的视角。
项飙老师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和描述一向非常精准,更难得的是,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观察方法,那就是由里而外、从小到大的来考察内卷的社会动力学和运行机制。这就是他一直强调的,去看细节。
我们一般习惯从外向里、从大到小看事情。理念先行。
强调细节不是说结构不重要,而是只有对具体个体/个案做出深入的考察,才能发现结构和模型的不足和粗暴之处,才能对概念做出更清晰的界定,才能看到人的主观性与结构之间的互相影响,并以此找到突破结构性压迫的希望和契机。
当我们都说内卷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白热化的市场竞争、996的职场文化、各行各业疯了一样拼绩效的社会风气。
但是这些结构性压迫是如何与我们个体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卷入了浪潮、如何抵抗风暴、哪里寻找出口。
如果只关注结构性压迫,人是没有希望的。
必须要看到,结构本身也是被建构的。既然可以建,就一定可以拆。问题是它是怎么建的?我们要怎么拆?
一栋房子不是只有结构,更重要的是盖房子的蓝图。这个蓝图才是决定房子怎么盖的关键要素。改变这个蓝图就能改变房屋的结构。
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蓝图」其实就是「叙事」。
「叙事」(narrative)本意是故事情节,在这里指人给自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就是画了一个怎样的蓝图。
人通过他们所相信的故事来构建社会组织形式、生存运行机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模式。
项飙老师提出的「以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为导向、高度一体化的社会组织方式、以及高度一体化的价值评价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当代叙事。
—— 在这么大的国家、14亿人口当中,每个个体要追求几乎是一样的东西、规划同一种人生路径、被同一套价值体系所鉴定和评价才说得过去,不然就是离经叛道、被社会非议。
这种「一体化」叙事才是「内卷」真正的原因。
不是市场竞争真的这么白热化了,不是公司必须996否则就倒闭了,也不是绩点第一就真的代表成就有多伟大。
这些现象存在,是因为有这样一种「非要如此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文化叙事在背后不断的推动。蓝图如此,才不得不建造起一栋又一栋全无二致的房屋。
不这么做还能怎么办呢?不达到这个标准怎么叫优秀呢?不过上这种生活怎么叫成功呢?
没有第二种活法。
天地广阔,但所有人都挤在一条跑道里,能不内卷吗?
这是铁定要发生的现象。
但问题是,凭什么我们要相信并按照这样一种叙事生活?
这是因为,这个叙事背后其实还有一套「元叙事」。
项飙老师没有讲。人类学是不太愿意讨论元叙事的,因为很容易产生本质主义的倾向,那就非常不人类学了。
我这里稍微讨论一下,因为我认为突破结构性压迫的出口就在这个元叙事中间。不过出于对本质主义的警惕,我也要强调元叙事本身也是文化的产物、是建构的、不断改变的。
项飙老师说的没错,中国目前的「内卷」是个很独特的现象。
不仅在历史上,就是在跨文化比较中也不多见。
而且不光是在中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中,内卷都很严重。
美国亚搏下载 客户端华二代子女中生成的内卷已经影响到美国亚搏下载 客户端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学区房的抢购、课外班产业链的兴起、某些华人扎堆职业圈的形成……
所以这其实是整个华人文化群体的现象。
这个独特的现象,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叙事有很大的关系。
人总是通过「元叙事」理解自身在社会、世界、以及人生各阶段中的意义,比如过去的创世传说、英雄史诗、民间神话、祖先由来,就都是这样的叙事。
这些故事之所以是元叙事,是因为它们回答的通常是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大哉问,帮助个体建立自己与世界、社会和他人最基本的联系和认知。
不同社会拥有不同的元叙事。元叙事下面还有不同种类、不同功用、不同历史时期演化而来的文化叙事。它们在基本结构、情节走向、元素构成、和价值取向都应该是一致的。
我们现在说的「高度一体化」的叙事就是深受中国文化元叙事影响。
中国社会的元叙事是「祖先」叙事,而西方社会则是「上帝」叙事。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逻辑、价值体系、社会组织结构都是围绕「祖先」展开的。
中国人的理想是「光宗耀祖」。项飙老师提到不孝的这个孝字,最初是从肖来的,而肖是「像,继承」的意思。所以不肖子的意思是不像先辈、没有继承先辈事业的意思。
在「祖先」叙事下,继承父亲的工作,固守家族的产业,跑好自己的赛道就是极大的美德,会受到众人的称赞、社会的嘉奖。
在西方「上帝」叙事下,上帝选民的理想是「荣耀上帝」。
这种叙事也不鼓励换赛道,比如《新约》就有章节要信徒持守各自蒙召时的身份:
只要照主所分给各人的,和上帝所召各人的而行。我吩咐各教会都是这样。 有人已受割礼蒙召呢,就不要废割礼;有人未受割礼蒙召呢,就不要受割礼……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分,仍要守住这身分。 你是作奴隶蒙召的吗?不要因此忧虑;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 …… 弟兄们,你们各人蒙召的时候是什么身分,仍要在上帝面前守住这身分。” (哥林多前书? ?7:17-22, 24?)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叙事其实都是鼓励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但不同的是他们所敬拜的对象,「祖先和上帝」,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祖先和上帝,一个是缺乏的,另一个是丰富的;一个是索取的,另一个是给予的。前者的福祉与子孙在世上的财富和成就互为依托,后者是自有永有自给自足;前者【被】子孙的成就赋予意义,后者【为】信徒的成就赋予意义。
乍看上去极为相似的两种叙事形式,背后驱动机制却是截然不同。
这在财富分化没那么明显的传统社会中看不出来,不管是敬拜祖先还是敬拜上帝,都表现为在自己本职的岗位上尽应尽的本分。
传统社会严密的等级制度让一个人所能赚取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在父辈打下基础的领域精耕细作、精益求精。“祖先”再贪心,也不大可能指望耕耘土地的子孙后代能一下子金榜题名。
农民把庄稼种好、士兵不临阵脱逃、铁匠把铁打硬、做买卖不要欺客、当官的照顾好民生、皇帝尽量做明君。
这就是对得起祖先了。
直到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首先是启蒙运动把中国的祖先和西方的上帝逐出了元叙事的范畴。从小没读过《论语》的中国小朋友和没读过《圣经》的西方小朋友可能一样多。
祖先和上帝的元叙事逐渐让位于科学与理性的元叙事。
人们开始用数字、计算、和模型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命运。光宗耀祖和荣耀上帝的故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
但,几千年来元叙事塑造的思维定势可没那么容易消除。
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崇拜虽然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但「光宗耀祖」的文化逻辑并没有消失。
只不过这个「祖宗」变成了家长、亲戚、师长、家族。
主要是家长。
祖先崇拜的叙事结构仍然主导者父母-子女的关系。
在这种新兴衍生出来的叙事中,父母代替了祖先,成为了那位自身缺乏的、有权利向子女索取的敬拜对象,父母的光荣要依赖子女在世上的财富和地位,子女的成就最终成为父母的价值。
刚才我们说过传统的「祖先叙事」与「上帝叙事」一样,强调子女承继父辈的职业、固守家族的产业,那么为什么今天的衍生叙事会造成高度一体化挤同一条赛道的情况呢?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分配极度失衡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这必然性只发生在了「祖先叙事」的语境下。「祖先叙事」和「上帝叙事」的不同,就体现在这里了。
事实上,「祖先叙事」下的传统中国人不倾向于换赛道是出于务实的考虑。
在那个年代,一般老百姓,农民、手工艺者、小商小贩,生活质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固守祖先的职业和积产反而是最安全、最稳妥的生活方式。贸然换赛道可能导致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传统社会不是不鼓励赚取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来给祖先脸上增荣,而是「保守」本身就是最符合客观情况的选择。
所以一旦情况改变,「保守」不再符合积累财富的客观条件,财富明显集中在几个赛道,同时转换赛道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那么你猜会发生什么?
内卷。
「祖先叙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衍生出了今天高度一体化的「所有人挤一个赛道」的内卷叙事。
「不能有第二种活法」背后的驱动力和道德绑架力正是来源于「祖先叙事」下「光宗耀祖」的文化逻辑。
你无法有第二种活法,是因为你从始至终就没有为自己活,你是在为祖先活。
「上帝叙事」则不同。
启蒙运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悬殊的加大并没有使「上帝叙事」下的文化逻辑演变成内卷模式,是因为上帝与祖先不同,ta不缺乏什么,也不索求什么。
上帝的福祉靠的不是人所赚得的丰富,上帝本身就是完全和丰富的本体。ta不需要上帝子民的供应,反倒要祝福和给予ta的子民。ta也不需要靠信徒的成功来获取价值,反而是ta要定义人在地上成功的价值。
「荣耀上帝」不是凭借人在世上的财富和成就,而是看重人在份内的事上是否尽心尽力。上帝所嘉赏的,是「忠心和良善的仆人」,而非「赚得盆满钵满的仆人」。
这在传统社会如此,在现代社会也没什么改变。
「上帝叙事」和「祖先叙事」在财富分化不那么明显、获取财富的手段相对单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实践差不多。
都是强调在所做的事上尽心尽力,不亏负父辈的遗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取最多的收益,便都能达到荣耀祖先和荣誉上帝的目的。
然而在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财富获得的途径可以通过轻松改换赛道达成了,两种叙事所驱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就发生变动了。
「祖先叙事」会把改换赛道当作第一要任,因为这能够最快速最高效达成「光宗耀祖」的目的,而且这个趋势是没有终点的,也就是项飙老师说的没有出口,因为祖宗/父母的期待是没有尽头的。
而「上帝叙事」却不必然导致换跑道。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条跑道上的人并不因为更有财富或更有地位而比现有跑道上的人更接近上帝。
为什么说「元叙事」里藏着结构性压迫的出口?
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到了构建「内卷」这栋大厦的蓝图。这个蓝图就是「祖先叙事」。
要逃脱内卷对个体生命的影响,就必须要修改构建它的蓝图。
虽然生活在现代,但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和小孩还生活在「光宗耀祖」的文化逻辑中。这个文化逻辑深深影响着父母和子女的每一个选择、期待、决定。在选专业时动摇我们的志向,谈恋爱时影响我们的择偶,工作的时候定义我们的成就,日复一日的砥砺前行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和判断。
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活法,赛道不是只有一条。
你无法为“祖先”而活,永远也满足不了“祖先”的期望和需求,那本也不该由你来满足的。如果你已经深受其害、却无法打破祖先叙事的锁链,那么就从你这一代开始,不要再用这锁链锁住你的下一代了。
这至少可以让内卷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相关回答:
郑永年说现在年轻人啃老是正确的,因为前人把几百年的机会都抢光了,你怎么看?
